决堤一定修堤吗 文化管理比惩罚制度更为有效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苟陂县一带修建了一条南北水渠。这条水渠又宽又长,足以灌溉沿渠的万顷农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时侯,沿堤的农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边种植庄稼,有的甚至还把农作物种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进,这些农民为了保住庄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条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因决口而经常发生水灾,变水利为水害了。面对这种情形,历代苟陂县的行政官员都无可奈何。每当渠水暴涨成灾时,便调动**去修筑堤坝,堵塞滑洞。后来宋代李若谷出任知县时,也碰到了决堤修堤这个头疼的问题,他便贴出告示说,今后凡是水渠决口,不再调动**修堤,只抽调沿渠的百姓,让他们自己把决口的堤坝修好。这布告贴出以后,再也没有人偷偷地去决堤放水了。

  【感悟】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一个企业当中总是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不顾集体利益,损公肥私的现象。很多管理者误以为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观点。
  美国是科学管理的典范。当一个人新到一个公司,他会拿到一本工作手册,手册中对他的工作内容和公司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然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终于让美国人猛然醒悟,这种过于机械的教条式的管理方式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因而也使得企业缺乏应有活力。制度管理的弊端在于,虽然企业员工只要照章操作即可,但它不能解决员工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想问题。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虽然对于员工迟到、早退等违纪现象都制定了严厉的罚款措施,但不少员工仍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甚至因为反感这种制度而故意以身试法。不就是扣点钱吗?我们扣得起!
  一个国家的法律无论多么的完善都不可能消除犯罪的行为。制度管理同样不是万能的。更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建立一套为大多数员工认可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精神等理念文化系统,将企业目标与企业员工的追求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员工从要我做我要做的思想转变。当一个企业的员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公司的目标一致时,他们的行为就自然地回归到了公司的制度要求当中。就如故事中的农民,当他们意识到挖渠放水直接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时他们再也不会这样做了。李若谷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确地告诉了他的子民,政府的目标是保护家田的正常的耕种,而不是无休止的修堤,这样就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了。事实上,农民们畏惧的并不是政府的惩罚而是挖渠将对自己造成伤害。
资料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